今天是

解读回应

详细解释新近出台的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以利于各级对政策的落实制定具体的措施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 文字解读
解读:漳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09-17 11:54 来源:漳平市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漳平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了《漳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根据《中共漳平市委关于制定漳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漳平市以“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漳平”为目标,是今后五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对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漳平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城市、产业、对台“三大平台”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漳平。

二、发展目标 

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与省、龙岩市同步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漳平展现更加崭新的面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建成具有漳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和市域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健康漳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居民收入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站位新时代,立足新阶段,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更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20亿元,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以上,形成以城区为引领、永福和新桥两个中心镇副中心为龙头,重点乡镇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为节点的统筹推进格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

——改革开放踏上新征程。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行政 审批、国资国企、商事登记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效能 更高的政务环境、成本更低的投资环境、束缚更少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等地对接取得新进展,对台交流合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龙岩样板、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5亿元以上,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6亿元以上,更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跃上新高度。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学习强国等平台运用更加广泛普及,现代文化公共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漳平的底蕴、气质以及深度、厚度、 温度更加彰显。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步伐。“森林进城” “绿盈乡村”建 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保持80%以上、稳居全省前列。绿色 低碳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成功创建,到202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 99.3%以上,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100%,单位GDP能耗降 低值、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民生福祉站上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五年累计 90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年均增长8.5%; “教育强市”成功创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 教育年限达到14年。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创成,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人,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以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明显提高。

——社会治理效能再上新水平。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快形成,法治漳平、平安漳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处突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退役军人、“双拥”工作开创新局面,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 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坚持创新在我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漳平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平台)超过1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件。

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新兴产业为突破、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做强钢铁机械制造、建材、新材料、木竹加工、茶叶等主导产业,培育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做优轻纺、特色现代农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等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三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更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积极创造新供给,努力拓展市场。不断改善消费环境,精准对接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和预期。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五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是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漳平新定位,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南部发展翼和北部发展翼的“一城两翼”、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城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七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漳平特色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发挥文化激发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八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推进生态漳平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

九是着力融合发展,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山门”,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构建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大开放格局。

十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是加强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布局,防范和化解各领域风险挑战,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附件下载
分享
收藏 取消收藏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