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LY07115-0500-2025-00030
- 备注/文号:漳自然资〔2025〕16号
- 发布机构:自然资源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3-31
- 内容概述: 漳平市自然资源局漳平市应急管理局漳平市水利局漳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漳平市交通运输局 漳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漳平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漳平市自然资源局漳平市应急管理局漳平市水利局漳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漳平市交通运输局 漳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漳平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六部门研究同意,现将《漳平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漳平市自然资源局 漳平市应急管理局
漳平市水利局 漳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漳平市交通运输局 漳平市教育局
2025年3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漳平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漳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印发<漳平市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的通知》(漳防指〔2025〕2号)等要求,结合漳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以下简称《2025年度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聚焦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及重点地区、重点隐患、重点时段,强化分级分类管理,逐级压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在全市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和水平。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统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强化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等部门联动,运用福建省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自动化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通过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2025年气象预测
1.总趋势
预计我市2024/2025年冬季至2025年秋季较常年 (1991~2020 年,下同)平均气温偏高,雨量偏少。其中冬季气温偏低、降水偏少;雨季气温偏高、雨量偏多;早春季、夏季、秋季气温偏高、雨量偏少。预计 2025 年可能有早台风影响,夏季有 1~2 个台风对我市有较明显影响。
2.降水趋势预测
(1)早春季(3~4 月):预计总降水量290~330毫米,偏少1~2成。
(2)雨季(5~6月):预计总降水量570~890毫米,偏多2~5成。
(3)夏季(7~9月):预计总降水量330~440毫米,偏少1~2成。
(4)秋季(10~11月):预计秋季降水量60~90毫米,较常年偏少1~2成。
3.台风
预计2025年登陆或影响我省的台风个数为5~6个,较常年(7个)正常至偏少,夏季有1~2个台风对我市有较明显影响。
三、2025年地质灾害现状及分布特点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
2025年我市五类风险区中地质灾害隐患点131处、高陡边坡点286处、群发性高风险区15处、高易发泥石流沟口2处、“天上看”识别切坡建房风险点极高风险5处、高风险35处、中风险(土木)423处。
(二)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防范重点
分布特点:
我市地质灾害多发,点多面广、突发性强、规模多为小型,影响范围限于灾害点附近区域,危害性较大。同时,由于农村削坡建房现象比较普遍,形成的高陡边坡多数没有做到必备的基础防护措施,一旦遇到强降雨,稍有坡度山体、丘陵,都可能出现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全市13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划分:滑坡101处,崩塌26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3处。多数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如切坡建房、交通工程建设、矿山采掘等。
从行政区划上看,我市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最多的永福镇共89处(其中地灾点15处、高陡边坡点74处)灵地乡53处(其中地灾点17处、高陡边坡点36处)、新桥镇78处(其中地灾点15处、高陡边坡点63处),其余乡镇(街道)均有分布,数量不等,城区片相对较少(详见附件3)。
已查明的地灾隐患点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是重点防范区域,根据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由强降雨诱发的特点,每年的主汛期4-10月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尤其是暴雨发生时间为地质灾害的重要防范时段。
2025年漳平市地质灾害防范区域划分重点防护区、次重点防护区和一般防护区,各个防范区域特征如下:
1.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滑坡分布区:主要分布于中低山丘陵地带,山坡自然坡度一般25°~45°,地貌类型呈上下陡、中间缓的山坡,主要分布于菁城、南洋、新桥、溪南、灵地等乡镇。崩塌主要分布于永福、拱桥等乡镇以及省道、铁路沿线区域。
塌陷分布区: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于芦芝、双洋、拱桥三个乡镇;岩溶塌陷分布于覆盖型岩溶区。
泥石流分布区:泥石流沟口主要分布于象湖镇、官田乡。
群发性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新桥镇、溪南镇。
“天上看”识别切坡建房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新桥镇、溪南镇、象湖镇、灵地乡、官田乡等乡镇。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范区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带,该区以侵入岩为主,风化强烈,残坡积层厚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引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一般防范区
地质灾害一般防范区主要分布于各个红层盆地及河谷盆地,该区地形平坦,为地质灾害不易发生区。
四、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一)新村建设和居民个人建房,需削坡、挖山切坡建房可能引发的房屋财产及生命安全。
(二)线性工程,威胁的对象主要是过往的车辆、行人及沿线群众、施工队伍。
(三)矿山开采可能引发的岩质、土质崩塌及泥石流,威胁对象主要是矿山开采人员及下方村庄群众和过往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浅覆盖型岩溶区可能引发的岩溶塌陷,威胁对象主要是塌陷区周边居住人员的生命财产。
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对五类风险区实施100%年度“三查”(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加大对医院、学校、宗教等重要场所、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位于地灾易发区的人口集中地以及铁路、公路、天然气管道等重要线路、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工矿区、水库、渣土场(弃土场)、景区和非景区景点等重点排查区域排查力度,进一步核实和掌握隐患点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完善群测群防。加强对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的专业培训,及时更新群测群防体系基础信息,并制发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设立警示标识,抓好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做到地质灾害隐患“三查”全覆盖。发现问题的,要及时进行处置或组织转移。加强临时避险点的巡查,防止被转移群众擅自返回危险区。
2.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自动化预警系统应用,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提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加强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动,强化会商和乡镇(街道)点对点精准指导。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山地丘陵实验室做好2025年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实验点的建设,密切关注“福建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预警信息,落实群专结合监测预警设备的看护、巡查工作等工作,确保设备完好和熟练使用。
3.严格汛期防范。强化汛期应急值守,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制度,明确值班职责,严肃值班纪律,确保应急值守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和有关规定,严格预警响应,及时启动相应响应措施,提前转移疏散受威胁人员,划定威胁区,设置警示标识。规范信息报送工作,严禁瞒报、迟报、漏报。
4.高效应急处置。强化技术支撑力量,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认真准备技术背景资料,熟悉地质灾害风险区域,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各乡镇(街道)要加强与技术支撑单位沟通,推动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要严格落实速报制度,首报要快、续报要准。属地政府要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处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险情扩大,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
5.推进国债项目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增发国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发国债支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按期保质完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乡镇(街道)要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处置的原则,结合本属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科学部署实施综合治理对象,精细调查核定搬迁对象,积极推动地灾搬迁工作;做实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勘查、设计和财审等前期工作,将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上级治理资金重点支持。
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治理。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乡镇(街道)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实施治理。三是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为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总指挥,市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局、工信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教育局、卫健局、文体旅游局、应急管理局、武警中队、消防救援大队、气象局、龙岩市漳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等部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详见附件1)。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落实部门责任。对疏于管理、责任不落实、人员不到位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相关部门职责详见附件2)。
(二)加强气象预警预报、预警处置
市自然资源局应以《年度防治方案》为基础,结合地质灾害监测或调查结果,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为平台,会同市气象局及时作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以文件、电视台播报、短信发送等形式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由弱到强依次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分别表示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的风险、风险较高、高和很高,其中三级、二级、一级分别对应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
1. 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黄色预警)
各乡镇(街道)及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成员单位应24小时值班,密切注意雨情,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部署防灾工作;乡镇(街道)、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巡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巡查人和协管员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报告并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组织转移受威胁的群众。
2.二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橙色预警)
各乡镇(街道)及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成员单位应24小时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防灾负责人要加强组织对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巡查,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巡查人和协管员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及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按转移预案及时组织转移避让。
3.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红色预警)
各乡镇(街道)及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成员单位24小时值班,并组织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成员单位、乡镇(街道)要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点及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的群众群众按转移预案转移避让。并组织对其他区域(含过去已确认和每年新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包村、挂村或驻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紧急情况时,可以请求强行实施疏散避险。
(三)落实防灾各项工作制度
1.开展汛前地质灾害检查
汛前,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险情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抓紧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及时书面上报漳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汛前检查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情况,包括:乡镇(街道)、村等各级防灾责任组织机构、危险点监测责任人是否明确,群测点布置、观测方法、记录、汇交整理是否合理、完善,防灾预报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网络是否通畅,地灾隐患点排查、核实情况是否全面,抢险队员演练,危险区群众应急转移方案及措施是否得力、避险地点是否安全等方面。
2.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发生有渐变或者突变两个过程,在出现大规模变形破坏之前,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征兆,通过监测及时捕捉这些征兆并作出预报,可以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原则上是谁引发谁就是预防责任人、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乡镇(街道)、村巡查监测责任人。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逐点制定防灾抢险方案,并纳入乡镇(街道)防灾抢险预案。威胁公路、铁路、矿山、航道、通讯、水利设施的地质灾害危险体由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监测和预防责任人。在主汛期要增加监测频率并加强灾害体变形破坏过程前兆现象(地声、泉水变浑、泉水干涸、裂缝扩张、醉汉林出现等)的巡查,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变形发展趋势,并作出准确预报工作。
3.落实值班制度
在汛期期间,各乡镇(街道)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成员单位应加强值班。根据全市防洪防台风应急响应等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做好值班工作,值班过程中要做好防灾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按规定及时报告、转达、处理。
4.加强巡查监测与安全转移
(1)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街道)、村(居)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单位应当组织群测群防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开展排查、监测和巡查。统一组织、部署地质灾害点避险准备和实施工作,因地制宜做好群众及财产的转移工作。
(2)当全市启动防洪防台风四级响应时,应加大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及危险点的巡查监测密度,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点受威胁人员、财产等避险转移准备工作。
(3)当全市启动防洪防台风三级响应时,除应加大对危险点监测密度外,各地还应对房前屋后、公(铁)路沿线高陡边坡、水利设施、矿区、旅游景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属地乡镇(街道)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点受威胁人员、财产等的避险转移准备工作,并视情况做好受威胁群众及财产的转移。
(4)当全市启动防洪防台风二级或一级响应时,应实行24小时监测,还应对房前屋后、公(铁)路高陡边坡、矿区、水利设施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属地乡镇(街道)应迅速做好受威胁人员撤离、财产转移和重要设施的保护工作;紧急情况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5)各乡镇(街道)要成立地质灾害防灾救灾队伍,备足必要防救物资;制定具体的防救方案,特别是临灾前的人员转移方案,适时组织村(居)民进行转移避让演练,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处置及时、转移有序。
5.组织开展抢险救灾
灾情险情发生后,属地乡镇(街道)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市自然资源局要迅速查明灾害类型、范围、规模、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加强监测,做好抢险救灾技术指导工作。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对受灾人员与财产进行抢救。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各部门职责及时做好抢险救灾的相关工作。必要时可请求武警、消防等部门给予支援,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抢险救灾工作要切实做到防范有效、转移迅速、救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落实灾情报告制度
(1)严格执行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做到信息畅通,为防灾救灾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速报范围:只要是发生地质灾害的灾情,无论规模大小都要列入速报范围;发生需要搬迁转移人数在30人以上的险情;造成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中断的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的成功预报实例。
速报内容:速报应尽可能地准确说明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灾害体规模、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已经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是否需要上级或专家支援等。对灾情的报告还应包括死亡、失踪和受伤人数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未解除之前以及有新的变化时要随时进行续报。
速报时限和程序:各乡镇(街道)接到发生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需要搬迁或转移人数在30人以上的险情,以及造成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中断的地质灾害和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的灾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各乡镇(街道)在接到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和避免人员伤亡的成功预报实例后,要在一小时内报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有新的变化时,必须及时续报。
(2)及时有效开展地灾应急调查
属地乡镇(街道)或者市自然资源局接到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基本灾情;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发展趋势;抢险救灾工作;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四)加大投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五条和《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要求,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根据各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和经济条件,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开展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
对于自然因素引发、危险性大、威胁人口多、造成经济损失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分级分类建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库,以便有序开展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危及受灾主体较单一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受灾单位承担。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灾意识
各乡镇(街道)和市自然资源局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附件:1.漳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成员名单
2.各职能部门主要防灾职责分解表
3.漳平市2025年度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类型、
级别及高陡边坡隐患点分布情况一览表
4.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级对应防灾措施一览表
5.漳平市2024年地质灾害防灾工作人员联系表
附件1
漳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成员名单
总 指 挥:李 琳 市政府副市长
副总指挥:陈嘉阳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成 员:刘彦杰 市公安局政委
陈龙裕 市财政局局长
陈平超 市发改局局长
林志强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
黄东方 市教育局局长
黄乐添 市工信科技局局长
赖永健 市民政局局长
郑长贵 市住建局局长
王培龙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麻启紧 市水利局局长
邓长海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黄振明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连美全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李昌平 市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童章志 市气象局局长
纪道霖 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主任
李奇洋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黄华南 市人武部军事科参谋
唐方楠 市武警中队中队长
罗 勋 市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
曾庆华 龙岩市漳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陈海震 龙岩车务段漳平西站站长
组成人员工作如有变动,由继任者自然接替不再行文。
附件2
各职能部门主要防灾职责分解表
部 门 |
主要职责 |
市人民政府 |
批准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将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及时将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区域和地段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抢险救灾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及时将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根据灾情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地质灾害防治具体责任单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以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调整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地质灾害防灾网络;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即编制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和建立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地质灾害汛期值班以及重要地质灾害点挂牌督办等制度;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设置警示标志,及时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至防灾单位、负责人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乡镇(街道)负责发放;逐点编制《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逐点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责任人和挂钩领导。包村领导在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要深入所包村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村(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动群众,发挥自然资源协管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削坡建房的巡查、监测、预警、转移等工作。 |
自然资源局 |
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的普查、详查、排查、治理,组织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配合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相关工作,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 |
应急管理局 |
指导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合协调总体应急预案与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衔接工作,指导协调开展地质灾害预案演练,组织、指导、协调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承担市级应对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综合研判灾害发展态势并提出应对建议,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组织指导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救灾捐赠、灾后救助等工作,汇总灾情信息和依法统一发布灾情;指导、协调开展突发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参与灾情及其应急救援情况新闻发布工作。 |
工信科技局 |
负责组织指导受灾害威胁区域有关工业企业人员疏散转移并开展自救互救;协调相关工业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协助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做好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等工作。指导电力部门做好电力调度工作,确保灾区生产和生活用电。 |
住建局 |
负责组织指导建筑边坡工程隐患排查和抢险。组织指导灾区供水、供气设施的保护和抢修、应急保供工作。督促项目业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灾区房屋安全应急检查,指导消除危房安全隐患,协助做好危房人员的避险转移。 |
交通运输局、龙岩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和铁路部门 |
负责组织指导抢修因灾损毁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通道畅通;组织运力并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做好转移危险地带群众和救灾物资的运输工作。加强交通线路的边坡防护;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路段的巡查,危险及潜在隐患地段应加以治理;同时对拟建和在建交通工程项目进行监管,通过合理选线、科学设计、规范施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治理施工中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好公路、铁路沿线及周边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和防治工作。 |
水利局 |
负责组织指导水利工程隐患排查和因灾损毁的水利抢修。配合做好灾区供水等公共设施的保护和抢修工作。承担因突发地质灾害引起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的技术支撑工作。指导各管理单位做好水库等水利水电设施地质灾害防治的巡查、监测和防治工作。 |
文体旅游局 |
负责组织指导旅游景区做好各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组织指导受灾害威胁区域旅游景区游客疏散转移和隐患排查;指导旅游景区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突发地质灾害风险提示和应急知识教育;做好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与防治工作,加强景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 |
气象局 |
负责监测预报灾区气象条件和天气趋势,为地质灾害体的应急监测和预警预报提供所需的气象资料,协助市自然资源局制作、发布救援现场二次或次生突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信息。 |
民政卫生 医疗部门 |
在地质灾害预警期内要做好抢险救灾准备,筹措资金和救灾物资;灾情发生后应按应急管理部门要求及时奔赴灾区救援并做好优抚救助工作。 |
农业林业等部门 |
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灾区农业生产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组织灾区动植物疫情监测和控制。 做好农业、林业及森林公园的开发规划,确保生态环境及地质环境不被破坏。制定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安全预案措施。 |
工业园区管委会 |
做好开发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要在发展坡地工业进行削坡时应加强防范治理。 |
教育局 |
负责对影响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学校建立健全汛期值班制度和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制度;管理和维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其他部门 |
各成员单位,本市各类开发区、各矿山企业、各市政工程队伍、各地质勘查单位等相关部门,均应相应承担并做好本职地质灾害抢险救援与防治工作。 |
附件3
漳平市2025年度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类型、
级别及高陡边坡隐患点分布情况一览表
单位(处)
乡镇(街道) 名称 |
地质灾害类型 |
|
灾害点分级 |
地质灾害 隐患点合计 |
高陡边坡 隐患点合计 |
||||
滑坡 |
崩塌、塌陷 |
泥石流 |
省级 |
市地区级 |
县级 |
||||
新桥镇 |
12 |
崩塌2 |
|
1 |
|
13 |
15 |
63 |
|
永福镇 |
6 |
崩塌8 |
1 |
|
|
15 |
15 |
74 |
|
灵地乡 |
15 |
崩塌2 |
|
|
|
17 |
17 |
36 |
|
菁城街道 |
4 |
崩塌1 |
|
|
|
5 |
5 |
0 |
|
桂林街道 |
4 |
崩塌1 |
|
1 |
|
4 |
5 |
3 |
|
双洋镇 |
12 |
崩塌1、塌陷1 |
|
|
|
14 |
14 |
15 |
|
溪南镇 |
10 |
崩塌1 |
|
1 |
1 |
8 |
11 |
29 |
|
和平镇 |
4 |
崩塌4 |
|
|
1 |
7 |
8 |
6 |
|
拱桥镇 |
10 |
崩塌2、塌陷1 |
|
|
2 |
11 |
13 |
8 |
|
象湖镇 |
5 |
|
|
|
|
5 |
5 |
27 |
|
赤水镇 |
2 |
|
|
|
|
2 |
2 |
2 |
|
芦芝镇 |
|
塌陷1 |
|
|
|
1 |
1 |
0 |
|
西园镇 |
2 |
|
|
|
|
2 |
2 |
1 |
|
南洋镇 |
4 |
|
|
|
|
4 |
4 |
3 |
|
官田乡 |
6 |
|
|
|
|
6 |
6 |
12 |
|
吾祠乡 |
5 |
崩塌4 |
|
|
|
8 |
8 |
7 |
|
合 计 |
101 |
29(其中塌陷为3) |
1 |
3 |
4 |
124 |
131 |
286 |
附件4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级对应防灾措施一览表
预警级别 |
地质灾害可能性描述 |
值班要求 |
预案启动 |
转移对象 |
巡查工作 |
红色 (1级)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双人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 |
县(市、区)应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做好应急准备,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驻点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
乡(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含高陡边坡点)和危险区域内的所有群众转移。 |
乡(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山边河边、沟谷沟口、工矿厂区、房前屋后等易发区域进行巡查和监测。 |
橙色 (2级)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双人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险情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
乡(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危险性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所有群众转移,易发区受威胁人员根据当地雨情险情适时转移。 |
乡(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域加密巡查。 |
黄色 (3级)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雨情做好值班工作。 |
按照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部署防灾工作。 |
根据险情转移受威胁群众。 |
乡(镇、街)、村(居)防灾负责人根据雨情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 |
蓝色 (4级)不发布预报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
|
|
|
|
附件5
漳平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灾工作人员联系表
市(乡、 电 话 镇、村、所) |
政府值班领导 |
自然资源局、所 |
工作人员 |
地灾值班 电话 |
|||
姓 名 |
联系电话 |
姓 名 |
联系电话 |
姓 名 |
联系电话 |
||
漳平市 |
李 琳 |
13605908716 |
陈嘉阳 李奇洋 |
13605928169 13507504520 |
刘星红 陈景昶 |
18959021205 18039868119 |
7524678 7534008 |
菁城 |
张水妹 |
13959052092 |
邱舒民 |
13600991222 |
郑绍先 |
18959021180 |
7536086 |
桂林 |
吴 哲 |
15206078109 |
陈理忠 |
13860258166 |
张惠玲 |
13507507857 |
7837518 |
芦芝 |
陈海明 |
13509321408 |
朱大新 |
13605920766 |
江美莉 |
13859547990 |
7771236 |
西园 |
凌雄伟 |
13605920512 |
黄盛沩 |
13559313482 |
陈金灶 |
13860285665 |
7550096 |
拱桥 |
林珈羽 |
18005977357 |
杨建才 |
18959021632 |
林 军 |
18959021511 |
7571068 |
和平 |
郑寿东 |
13507522536 |
付绍吴 |
13959082199 |
廖锴悦 |
18060745845 |
7580150 |
南洋 |
刘 彬 |
13559993496 |
李仕柏 |
18959021625 |
刘明慧 |
18159777909 |
7560028 |
溪南 |
徐 磊 |
18850812086 |
戴景焕 |
13850610630 |
|
|
7710168 |
象湖 |
曾绍钰 |
13559990139 |
易必章 |
13605928428 |
林日璋 |
18039811689 |
7750295 |
永福 |
卢范昆 |
18959021392 |
李昭鑫 |
18959021418 |
林 辉 |
19559790903 |
7881060 |
官田 |
李 卫 |
13605931608 |
卢建忠 |
13860294009 |
王 薇 |
15206096067 |
7850133 |
新桥 |
温焕平 |
15206060646 |
陈金源 |
13646928675 |
陈思雅 |
17359767632 |
7660975 |
吾祠 |
蒋炜杭 |
18567951277 |
卢衍竹 |
13959044052 |
曾绍古 |
13806994568 |
7610026 |
灵地 |
陈振浚 |
18705970205 |
凌锡敏 |
18959021638 |
陈有传 |
18959021408 |
7630001 |
双洋 |
陈远敏 |
18006075154 |
杨昌盛 |
18959021522 |
陈福生 |
18960811019 |
7670298 |
赤水 |
曾积新 |
18959089878 |
杨天林 |
18039811603 |
池兆钦 |
17750383676 |
7691810 |
园区 |
吴有福 |
13860250492 |
刘延峰 |
13507536256 |
陈悦华 |
13906070338 |
3270609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